昭觉彝族服饰惊艳中国非遗服饰秀!
发布时间:2019-11-07 17:37:25 浏览次数:loading......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139.jpg

10月22日晚,昭觉携手该县彝族服饰传承与设计师阿牛阿呷最新创作的47套彝族服饰“云梦彝山”系列亮相“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的舞台,惊艳全场,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再次在首都展示了昭觉彝族服饰的无穷魅力,这也是色彩斑斓的彝族服饰首次亮相北京中轴线——景山公园寿皇殿,刮起了“最炫彝族风”。这只是昭觉县开展保护、传承、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

彝族服饰首登台 绽放新时代光彩


此次大秀以“云梦彝山”为主题,分为云雾初开、梦绕彝山、索玛花开三个篇章。这是昭觉县彝族服饰传承与创新代表人物、非遗传承人、原创独立设计师阿牛阿呷设计的。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146.jpg


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10余场服饰秀将闪亮登场。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149.jpg

2019年,中纺联非遗办在“不重复推荐、坚持推荐精品”的原则上,携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举办的非遗展演项目。今年锦绣中华活动中,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服装服饰和创新设计项目占到演出的半数。彝族、蒙古族、土族、赫哲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服装服饰首次登上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的舞台,以服装服饰为媒介,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审美判断力相结合,通过锦绣中华的舞台,优秀民族文化交融辉映,充分展示各民族兄弟姐妹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礼赞和向往。


“云梦彝山”系列服饰来源于大凉山永不过时的“潮流单品”瓦拉。它是彝人穿了上千年的羊毛手工服饰,作品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为主要元素,意在描绘彝人日常所见似雪的羊群,层叠的山峦,抒写大山和羊群给予彝人的生命馈赠。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152.jpg


“佳史瓦拉”是彝语,是羊毛纺织和羊毛擀毡、似斗篷的彝族传统服饰,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白天是披衫,到了晚上它就是抵御风寒的被子,是彝族人生活的必备物品。阿牛阿呷选用“佳史瓦拉”,目的就是要把在凉山最常见的民族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大家感受到民族传统服饰不属于“小众单品”,它可以是基本款,甚至是爆款。


“今天大家看到的一切,在彝族人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民族独立设计师,我有责任和使命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艺术在时尚潮流中没有掉队。”阿牛阿呷对记者说道。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155.jpg


在“云梦彝山”整场大秀中,两位来自凉山的彝族妇女在T台上现场擀织羊毛纺织技艺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各路媒体,闪光灯频频聚焦她俩;一批“老物件”将秀场气氛推向高潮,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目光。这是从大凉山带来的最原汁原味彝族传统服饰,从节日盛装到日常穿戴,带领大家“跨越”千年欣赏彝族服饰文化艺术最本真的美。


阿牛阿呷说道:“彝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这场秀只是取用了最常见的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它们传承至今,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与服装相配的银饰、银牌,精致大气,这亦是彝族传统服饰主要组成部分。“没有银饰的装扮,是不完整的。”


“云梦彝山”彝族服饰秀,只是阿牛阿呷为传承与创新彝族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冰山一角。她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致力挖掘千年彝族传统文化,搭建沟通民族文化精粹、商业市场与社区发展的“桥梁”。


“现代信息如此发达,但很多人仍然觉得少数民族文化距离城市很远,不属于主流时尚。”阿牛阿呷坦言道。而她要做的就是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艺术在时尚潮流中没有掉队。


“云梦彝山”是一个新的篇章,阿牛阿呷将继续抒写自然给予彝人的生命馈赠,属于她的指尖传奇,仍在继续……


据悉,3年来,30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在北京恭王府、杭州千岛湖、雄安、苏州等地与观众见面,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项目在锦绣中华的舞台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159.jpg


彝族服饰之乡

穿在身上的灿烂民族文化


翻阅历史,环视方圆八百里凉山,在彝乡昭觉这片丰腴的土地上,始终有着历史的厚重。数千年时间如刀,雕刻出了这片土地古朴的模样,亦如笔墨,书写了千年绚烂的文化。


“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昭觉的文化,最浓墨重彩的是彝族文化。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彝族人民古朴神秘、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与人文景观在昭觉汇聚、精彩展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兄弟在昭觉和睦共处,谱写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业。27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彝族群众占98.4%,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昭觉传统的彝族文化资源底蕴丰厚,享有“彝族服饰之乡”“彝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202.jpg



在昭觉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崇尚雄鹰并渴望像鹰一样飞翔,昭觉走出了吉狄马加这样的文化大家,也走出了王小丫、沙玛阿果、奥杰阿格、瓦其依合、列来拉杜等文化名人。走进昭觉的城乡学校,听见学生用普通话诵读唐诗宋词的同时,用彝语朗读引人向善的“尔比尔吉”;在千里凉山,人们穿着各种款式的昭觉彝族服饰,称赞着昭觉足球的造诣;在州外、省外彝乡,人们阅读着从昭觉走出的吉狄马加等著名作家的优美诗章、吟唱着从昭觉飘出的一首首“彝人之歌”;山里山外,人们知道,凉山腹地的昭觉,用深入人心、传承发展的文化建设,推动着一方的脱贫奔康的故事。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其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 


10月22日,昭觉县携手阿牛阿呷彝族服饰“云梦彝山”系列亮相“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北京中轴线,这只是昭觉县开展保护、传承、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你永远不会找到两套完全相同的彝族服饰!”昭觉彝人提起自己的服饰,总是显得十分自豪。这并非夸夸其谈,昭觉彝族服饰拥有300余种款式、上千种配饰和上千种花纹,加上缤纷的色彩,想要做到完全相同,实属不易——绚丽的服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千年彝族服饰文化的沉淀,昭觉独特的彝族服饰风格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地区服饰的特色,不仅是凉山彝族服饰的经典荟萃,更是中国彝族服饰的“窗口”。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206.jpg


这个“窗口”,如今正向着世界舞台开放,使厚重的传统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目前,昭觉县拥有彝族毛纺织及擀毡技艺、彝族服饰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马布音乐、克西举尔、彝族口弦打制技艺、彝族赛马习俗、彝族克格等10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旅游景点异彩纷呈,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独具特色。在全省率先公布了60个非遗保护项目,这种自觉的保护举措,在全州、全省尚属首创。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是大凉山的腹心之地,周边与各地方言区毗邻,天然地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昭觉彝族服饰特色古朴、独特而多样,不仅完整地保持了传统风格,还汇集了凉山彝族地区的服饰及服饰文化艺术。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具有彝族族徽的意义,其工艺精湛,独一无二,因此彝族服饰携手彝族毛纺织及擀毡技艺,双双登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昭觉,作为一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却能在首都舞台上撑起一面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民族旗帜实属难得。而早在2017年8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便与昭觉县委县政府合作,开展了彝族服饰创新设计课题,旨在探索民族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转化,带动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大凉山精准扶贫工作注入创新活力。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部形象的史书,诉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昭觉彝族服饰风格源于自然和生息繁衍所需之物,成为彝族之本源,并千秋传承。其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209.jpg


“近年来,昭觉县委县政府对彝族服饰文化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昭觉的彝族服饰文化产业也得以大力发展。成立了民族文化发展领导机构,建成了彝族服饰研究所,加强了与知名服装院校和服饰专家的联系,开展了一系列彝族服饰文化研究活动,使彝族服饰文化得到了理论积累和升华。”昭觉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巴久伍牛莫说道。


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省、州、县彝族服饰传承人34人。为了让彝族服饰得到传承和发展,从2002年开始,昭觉县委县政府将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族服饰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开展,通过生产性保护,让传统彝族服饰与市场接轨。


州委八届五次全体会议决定,将昭觉打造为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建成产业发展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建成“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示范区、全国深贫地区脱贫奔康示范区。


传统的彝族服饰贯穿了彝族历史发展的脉络。而时代在进步,审美也在发展,时下,最美彝族服饰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意!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212.jpg


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年,谷克德作为凉山火把节主会场,对外展示凉山的火文化,来自全国、全世界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


2018年8月6日,一场名为“彝韵·新风2018“昭觉杯”中国彝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决赛在昭觉县谷克德举行,数万名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在现场观看了设计大赛决赛展演活动。


比赛中,模特身着设计师们精心设计的彝族服饰依次登台亮相,现场展示了彝族元素与现代服饰元素融合的25套创新服饰,款式新颖的卫衣、短裙、长裤等日常服饰别有一番风味,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台下观众掌声不断。


“这次彝族服饰设计大赛实景秀大赛,不像以往一样在舞台上展示比赛,而是在高原草地、山坡上举行,设计师设计的集萃彝族服饰精华的现代彝族服饰,令人如醉如痴。”游客夏一心告诉记者。


据悉,此次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50多位服装设计师和公司的参与,共有140多套作品参赛,参加决赛的25套彝族服饰是经过初赛入围决赛的作品。评委由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专业学者、服饰文化研究方面专家组成。彝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最佳民族服饰搭配奖1名、最佳工艺奖1名,优秀奖5名。


“参赛选手的设计作品都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形式完美,构思有创新,能将彝族传统服饰特色元素与现代生活融合,以适合凉山各方言区男女老幼、春夏秋冬不同场合都可穿,特别要求参赛作品要具有潜在的市场推广力价值。选择在火把节举办这样的比赛,也是希望能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向外界充分展示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文化和浓郁的昭觉彝族风情,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昭觉县彝族服饰研究中心主任向旭依然记得当年对参赛作品的要求。


“本月已分红金额4万元,102名贫困户绣娘受惠,完成唯品会订单20000件。”彝绣是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部和国务院综合扶贫司的关心和扶持下,昭觉成为全国首批“非遗扶贫工坊”,建立了“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扶贫工坊”。工坊以彝绣技艺培训和彝绣手工艺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目前对全县贫困家庭妇女培训累积5000人次。已和唯品会、生活在左、品立、妈妈制造等国内知名企业形成订单生产合作模式,增加贫困家庭妇女收入,发挥了助力脱贫作用。


“如果我们能让彝族非遗手艺与时俱进,更具时尚感与现代实用性,那么让凉山人引以为傲的非遗将成为推动凉山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网络扶贫的开展,彝族服饰文化引来了新的机遇,2018年10月25日,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发言中,唯品会副总裁黄红英表示,将为大凉山引入“电商+非遗”的扶贫模式将捐建“唯爱·妈妈制造凉山彝绣合作社”,培育非遗手艺人,创造在家门口的就业创意机会,协助凉山文化走出大山,开拓市场,切切实实为凉山人民增收,让千年彝绣走向世界。


保护传承弘扬

昭觉彝族服饰拿奖拿到“手软”


  目前,昭觉县有彝族服饰销售点46个,彝族服饰年销售额800余万元,纯利润大概在100万元左右,从事彝族服饰产品工作的农村妇女达4万余人。


昭觉县还通过举办节庆、参加展会等,推动地方民族服饰文化发展,树立品牌。从2004年举办第一届彝族服饰文化节到现在,昭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彝族服饰文化节。


2005年凉山彝族火把节期间,昭觉成功举办“服饰昭觉”分会场活动;

  

2006年9月,昭觉彝族服饰代表凉山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满场喝彩;

 

2007年6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第一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艺活态展演,受到青睐;

  

2007年7月,昭觉“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0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了“第六届国际白银年会”等专场文艺演出;

  

2009年6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艺活态展演;

  

2010年4-5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北京《旅游》杂志、《旅游天地》、北京《旅行家》杂志、北京《户外探险》杂志、北京《时尚旅游》杂志等高端媒体采访团到昭觉专题采访拍摄“彝族服饰文化”;

  

2011年5月举办中国昭觉第二届彝族服饰文化节;

  

2011年11月参加全国彝族服饰展演大赛荣获一等奖;

  

2012年8月受邀参加内蒙古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演活动;

  

2014年昭觉彝族服饰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昭觉彝族服饰参加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展览,充分展示了彝族服饰文化近几年来发展和研究的新成果;

  

2017年11月,昭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走进西南民族大学展演;

  

2018年7月,昭觉彝族服饰再次参加联合国会议论坛和展览,再次开启了新的辉煌;

  

2018年9月,“2018非遗时尚盛典”暨“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作为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压轴活动,昭觉彝族传统服饰,又一次展现在世界的眼前,这也是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首次亮相北京时装周舞台,惊艳了世界级服装设计师们,在现代的舞台上刮起了“最炫民族风”;

  

2019年4月昭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分别走进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展演,再次在高校刮起了“最炫彝族风”……坚定了昭觉立足资源优势,走特色化产业路子的信心和决心。




微信图片_20191107173217.jpg

“我们将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和完善民族文化机制体制,把民族文化开发切实与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紧密结合,着力在挖掘开发民间传统文化上下功夫,着力在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上创举措,着力在增强转化民族文化资本上见成效,全力打造中国彝族文化之都,为建设文化强州作出昭觉应有的贡献。”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如是说。


一根绣花针,不仅实现了彝族古老文化和艺术的传承,更让昭觉县4万多名彝族绣女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互联网时代,彝族服饰承载着无限的美好与厚重,也正在积极拥抱现代审美的风尚。


文/图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克鸠射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凉山州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蜀ICP备20210037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