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 融出凉山文旅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2-15 16:56:28 浏览次数:loading......

凉山地域广袤,文化多彩。截至目前,凉山拥有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和3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项项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凉山从历史中走出、向“新”发展走近的成果。

近年来,凉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不断打造新型文化体验场景,让原本深藏于民间的传统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市民游客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可消费的旅游内容,在赋予旅游业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市民游客群众充分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640.jpg“非遗”刺绣:一针一线 牵动千年文化

彝族刺绣,是凉山灿若星河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符号。

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是远近闻名的“彝绣第一村”,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呷古村,彝家女子会拿针就会刺绣。”该村有近800名绣娘,刺绣技法多为手工技法,包括挑花、贴花、盘花、穿花、垫花绣等,是当地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今年3月,越西县呷古彝寨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绣娘们的精湛技艺,还能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彝绣作品。而今,该村打造的特色民宿也成为游客们的“新宠”。

古色古香的民宿内,带着彝族图案的刺绣画、抱枕、彝族漆器等小物品,都是当地彝族妇女手工制作而成,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村景,还能体验彝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特色民俗。


彝族服饰: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彝族服饰在彝族文化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朴的纹饰、华丽的色彩、精细的做工,无不体现出彝族群众的智慧和审美。2014年,彝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40(1).jpg

彝族服饰以厚实、艳丽、多彩而著称,是彝族文化的缩影。在彝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绿、黄、白、紫等原色被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为主。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是凉山的腹心之地。昭觉彝族服饰古朴独特多样,被称为“中国彝族服饰之乡”。

“昭觉薇木嘎扎‘非遗’扶贫工坊”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在全国选择扶持的第一批“非遗”技艺工坊。工坊围绕彝族服饰、彝族毛擀制纺织技艺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结合彝绣手工艺产品开发、其他彝族“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走进工坊,琳琅满目的彝族服饰件件精美绝伦,缔造出彝族群众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走进工坊,触摸每一件服饰制品,细细感受彝族服饰博大精深的魅力,可从中深刻了解彝族“非遗”的历史文化。


彝族银饰:盛开在彝乡的“月光之花”

头戴银饰,环佩叮当。彝族人爱美,精美的银饰则是时尚的必备饰品。

在凉山,打银的声音日夜不息,千百年岁月,造就了彝族独特而精湛的制银技术。这是一门考验细心与耐心的艺术,一名优秀的银饰匠人不仅需要熟练的手工艺还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灵活的图案在匠人手中千变万化,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民间手工艺,各式各样的火纹、花鸟鱼虫纹都被赋予了手工的灵动。

越西县普雄镇瓦曲村是有名的银饰村,几乎每家村民都和银饰打交道。走在村道上,不时能听见彝家小院内传出小锤的敲击声,熔银、压条、拉丝、手工制纹……直到最后清洗成品,十余道工序的精雕细琢让瓦曲村银饰名声在外,产品也畅销到成都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百里之外的布拖县,也同步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银声。在布拖“非遗”工坊一条街,工匠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银饰打造成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每件银饰都有独特的图案和寓意。游客选购时,既能了解饰品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浓厚的彝文化氛围。

640 (1).jpg彝族漆器:藏在大山深处的历史印记

手工制作的漆器,是彝族群众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皿。

在历史长河里,从金戈铁马到盘钵酒盏,从游牧迁徙到落地生根,彝族漆器随着历史“发芽”,历经岁月打磨,饱含代代工匠心血,成为“不用挖掘的文物”。

传统漆器取材天然,不只体现在胎体上,漆器使用的三色颜料也是纯天然的。彝族漆器只用黑、红、黄三种颜色,黑色寓意庄重与威严,红色代表热情豪放和勇敢,黄色象征着光明与未来。

一件看似普通的漆器,从生漆收割、胚胎挑选、胎体制作到图文绘制等需要50余道工序。在一次一次敲击、一点一点打磨后,匠人们拿起画笔,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勾勒于器皿之上。原本只是森林中一根粗糙的木头、一块自然的油脂便获得了新生,最终成为一件件珍贵独特的漆器作品。

在西昌建昌古城“漆之光”彝族漆器店里,漆器种类繁多,既有桌椅板凳,又有发簪木梳,墙上还挂着彝族漆器的历史文化介绍,每天都有不少游客进店观赏这门精湛的指尖技艺。


会理绿陶:制作工艺传承久远

“胎体白又细,绿釉美如玉。”如此美丽的辞藻,描述的正是会理绿陶。因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经高温1260摄氏度氧化焰烧制后,呈宝石绿色而得名的会理绿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着自身的传承谱系以及独特的绿釉配方与工艺流程,深受各界赞扬和珍爱,产品远销海外,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40 (2).jpg

会理盛产高温粘土、高岭土、优质长石、石英及富含金、银、铜、铁等的金属氧化物以及木柴、燃煤,陶瓷资源丰富,发展绿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今,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已成为会理市著名的绿陶文化旅游景区,是会理市集陶器文化交流、休闲、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艺术园区,由绿陶博物馆、绿陶文化体验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生产性保护传习基地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绿陶博物馆收录了古陶219件,绿陶艺术历史作品680件(套),绿陶艺术精品460件(套)。产业园拥有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韩进富、韩春寅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团队。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凉山州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蜀ICP备20210037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