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民族风情及旅游介绍
发布时间:2019-05-18 12:06:45 浏览次数:loading......

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东方狂欢节

 

凉山这方被熊熊火把燃烧和照亮的沃土,充满诱惑,充满激情。

诱惑来自浓郁的民族文化,激情来自千千万万燃烧的火把。

“火,是灵魂;火,是生命;火,是崇拜的图腾!”这是凉山人对火的理解。

世上有了火,人类就不断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在彝人眼中,人们对火的依恋,发展成为一种崇拜,形成一个火的盛典——彝族火把节。


 MB7u65rCpDH5U25u7mMoJbIZvdR0YXIc1zaUOlDDijQlZ1537851368803.jpg


每年农历6月24日左右,是凉山彝人过火把节的时候。

各山寨请出德高望重的长者择定吉日,按祖先选定的场地集数地群众举行。

择日以龙日羊日最佳,虎日马日次之。

节日准备十分考究,犹如西文人对狂欢节和圣诞节的那份虔诚。

姑娘的准备重在盛装和饰品上;小伙子的准备在参赛公牛和骏马上,还练习摔跤技艺,意在英武夺魁,一展风采;

少年儿童则上山采蒿杆,扎制祭天虫的火把;

老人们最忙碌,酿美酒、磨荞面、选肥羊、挑雄鸡,为节日准备美味佳肴……

火把节一般持续3天。

第一天,各家各户打扫房屋,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

傍晚,一家人围着火塘,品酒食用,举杯欢庆。

月上树梢时,人们走出家门,点燃手中的火把,走向原野,走向山冈,高唱——

朵乐嗬,朵乐嗬!

烧死吃庄稼的虫,

烧死猪牛羊马瘟,

烧死伤寒与疟疾……

歌声阵阵,人海茫茫。

火在山间舞,火在水中笑。

置身在火的海洋,火的世界,让人感受到山在燃烧,水在燃烧,情感在燃烧,激情在燃烧!

犹如诗曰:“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

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

清晨,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向火把节场地。

这一天,小伙子最帅,姑娘最美,“小伙子壮如山,脊梁比山硬;姑娘美如水,心灵比水净。”

这一天,最热闹的看点是斗牛、斗羊、斗鸡,还有赛马、选美、摔跤等内容。

这一天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是阿哥的爱,阿妹的情。

这一天晚霞映在大地时,参加完各种文体比赛的青年男女,打着黄油伞,成双成对,轻轻唱着情歌,悠悠拨着口弦,走向山林,走向溪畔。

口弦是谈情说爱的好帮手,叮咚之声发自青年男女心底深处,表现各异。

无意者,弦音似山路,弯弯曲曲,坎坷不畅;有意者,弦音如小溪,如云似水,轻柔缠绵。

情弦声声,山醉了,水醉了,人也醉了。

有意的男女成双走向林间,打开黄油伞,遮住了霞光,遮住了月亮。

男的捧出水果糖放在女的面前,拿出花手帕给女的戴上;

女的掏出家酿美酒让男的畅饮,酒未醉,人已醉,双双掉进蜜糖里……

第三天,各种比赛活动继续进行。

是夜,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院坝祈求牛羊肥壮,六畜兴旺。

随后,全寨把烧剩的火把集中堆于村口牛羊出入的路边,燃起熊熊篝火,旁边放小石九粒、草九根,象征数不清的牛羊来吃盐,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火把节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今,凉山彝族火把节已形成为荟萃彝族民间体育、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盛大节日,知名度越来越高,已闻名四川,享誉国内外。

美国民族学家摩根曾说:“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童年。”

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火是彝人忠贞不渝的灵魂。

火把之乡升腾的是圣火,燃烧的是激情。

 

中国彝族选美活动


 102755208_1534051717607_mthumb.jpg


彝族火把节“选美”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彝族人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过火把节,

火把节活动一般三至五天,

人们在这期间开展“选美”、摔跤、爬杆、歌舞表演、斗牛、赛马、打火把等文体活动。

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选美”自古以来一直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

它不同于当今世界集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选美”活动。

已延续上千年的彝族传统民间“选美”活动要求十分严格,美丽的彝家姑娘盛装打扮,手持黄伞,围着草坪上的火堆缓缓舞步表演“朵乐荷”,

评委们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他们的评选既挑剔又自然,既要看姑娘的身材容貌,又要看她们的穿着打扮;

还要看她们平时对待父母长辈的孝顺之心;

更重要的是根据她们平时的道德品行和勤劳声誉来判断。

如今彝族火把节“选美”活动既保留原有的风格特色,又在继承发展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选手着平时生活装,又着舞台装,充分显示彝区各地服饰特色,色彩纷呈,种类繁多,尤如服饰展示会,让人耳目一新。

评选美女标准:才华出众、五官端正、身材均匀、仪态端庄、气质典雅、服饰华丽。

评选美男标准:才华出众、五官端正、相貌英俊、形体健美、仪表大方、富有朝气。

比赛程序:初赛在省内外各州、市、县,复赛和决赛在西昌进行。

奖项设置:组织奖、团体奖、表演奖、服饰奖、美男奖、美女奖。

彝族火把节“选美”目前已形成一种集才艺、歌舞、服饰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展示,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彝族毕摩文化

 

 W020161212584947253541.jpg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毕摩文化和民众文化这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文化类型构成鳓彝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美姑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外来文化对它的影响非常微弱,

所以今天还完整地保持着彝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彝族的宗教文化――毕摩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民间书面和口传的毕摩经书达14万卷,

包括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天文、气象、医学、种植等各大门类。

毕摩文化在这里得到保护的完整程度,是其他彝区所不可比拟的。

因此,美姑被中外使者称为“毕摩之乡”。

毕摩是彝语的音译,“毕”意为念经诅咒,“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

在古代彝族社会结构的兹、莫、毕、格、卓中,毕摩属第三个等级。

毕摩不仅是专门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者,而且是教师、军师、医师和法官。

毕摩阶层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度,并限于男性,

他们创造了彝族文字、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

他们是彝族传统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影响着彝族的整体文化系统。

1980年国务院批准使用过规范的彝文后,彝文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姑地处凉山彝族地区腹心地带,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是凉山毕摩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区。

据史书记载,彝族历史上产生过三位著名文化英雄阿苏拉则、阿格说主、阿克俄伙,以他们三人为代表形成了三大毕摩流派,

其子孙后代集中居住在美姑,只有阿克俄伙的部分直系后裔迁往峨边县。

所以美姑毕摩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有“毕摩源头在美姑黄茅梗”之说。

美姑彝族毕摩法器最完备,有签筒、神铃、神扇、经书、神签、野猪牙项圈、网兜、水鼓、竹响等10余种。

1996年美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毕摩文化研究中心,

2002年初,美姑县集中人力、物力对全县36个乡镇、291个村的现有毕摩及其经籍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全县有毕摩8680人,有322种。

 

漆器艺术:秀色可餐 

 

 2018030713_8678a6088716ebf533fdee9p29phHDrs.jpg


彝族漆器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的漆器,至今仍在凉山彝族民间广泛使用,这在其他民族中是难以见到的。 

漆器存在于彝族人生活的多个方面,几乎家家都有,如餐具、酒器、兵器、马具、法器等。

其内胎有木胎、皮胎、竹胎、角胎,特别是餐具、酒器,常以奇异的造型、古朴的色彩赢得人们的青睐。 

凉山彝人喜好喝酒,酒既是待客的香茶,又是喜庆的佳酿,还是调解纠纷的工具,彝族谚语就说:“彝区的美酒,汉区的香茶”。

酒文化成为彝族各种文化形式的序幕与尾声,成为凉山彝族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而生的酒器也成为一种精美实用、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其中最富特色的有鹰爪杯、“萨拉勃”等。 

鹰爪杯属于高脚酒杯,由鹰爪、木胎、牛皮筋、银片四种材料做成。

制作一只鹰爪杯有如下工序:

首先将干透的大山茶木,用的手工“车床”旋制成杯状,在杯脚余留寸许圆柱;

取下雄鹰腿内弯关节趁湿挖空一段,将鹰腿与杯脚连接加固,鹰腿的空皮紧套木胎杯脚;用煮热的牛皮筋编织缠紧,然后把鹰爪四爪拉平,固定成形。

待鹰爪、牛皮筋干透,鹰爪与木杯已牢固地连接。

再以生漆将鹰爪与木杯连接处及杯身上漆,这时整个杯子已是浑然一体,一只鹰爪杯已具雏形。

杯体做好后,用银片镶嵌杯沿,包裹体杯,再用朱砂、石黄配制的颜料勾描鱼网、水纹、窗格等图案,在银片上刻镂鱼眼、线条,一只精美珍贵的鹰爪杯就出现了。


 U8596P1081DT20150112155437.jpg


“萨拉勃”是与鹰爪杯配套的酒壶,它的奇妙之处不在于用材的奇特,而在于构思的巧妙。 

    “萨拉勃”酒壶有木胎、银胎两种,造型有球形、扁圆形及牛形、鸽子形、喜鹊形等,酒壶造型生动,富有情趣。

酒壶顶部无缝无口,连灌酒处也没有,只在壶腰有一细管为壶嘴。

那么酒是如何灌进酒壶,如何饮用的呢?原来酒壶壶底有一小孔,灌酒时将酒壶倒拿,酒从小孔灌入。

待酒灌满后,也不必加塞,只将酒壶倒回来,即可从酒壶嘴往外倒酒和吮吸,壶底不会漏酒。

“萨拉勃”酒壶的奥秘在于圆形漏斗状的底座,中间的小孔有细管相连直达壶顶,酒倒进壶后沿细管流下,借助压力溢向四周。

酒灌满后将壶倒回来,这时细管顶部因向上而变高,酒无法回流。

同样的道理,壶嘴相连的细管斜插底部,酒壶倒拿着灌酒时,管口变高,酒不会流出,

酒灌满倒过来后,管口在壶底变低,酒就能顺着细管流出来了。

“萨拉勃”酒壶利用物理学中的流体原理制作而成,奇妙之处全在于这一正一斜两根管子的一颠一倒之间。 

    鹰爪杯用料特殊,造型奇异,工艺复杂;“萨拉勃”结构奇妙,外形生动,酒气不易散发。

每当贵客临门,以酒相待,端上“萨拉勃”,斟满鹰爪杯敬献客人,可算是对客人的头等礼遇。 


11f80005ea5e6d18ef5e.jpg

 


 服饰:流动的音符 


    流传在凉山彝族中的一首民歌这样唱道:“红裙黄裙你穿在身上,走在山岗很美丽,我穿在身上,走在山脚也很美丽;蓝毡白毡你披在身上,走在山岗很美丽,我披在身上,走在山脚也很美丽”。

彝族服饰以其独特亲和的款式,鲜艳不俗的色调,精美复杂的手工,自然流露的风采,完美展现出形体轮廓扩张与收缩产生出的节奏韵律感。

这种美来自它和谐的色彩,深沉、宽博的基调,纯正而内敛的表现力。

就以凉山彝族年轻姑娘的服饰,从纯美学的角度,在全国56个民族中也算是花中之蕊。 

 

 7804085_7804085_1306500975046_mthumb.jpg


凉山彝族服饰种类繁多,款式复杂,色彩纷呈,是彝族古老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完善。

除男女性别区分外,地区上有依诺、圣乍、所地、田坝之分;在功能上有常服、战服、盛装、猎装、毕摩装之分;

年龄上有童装、青年装、中年装、老年装之分;在等级上有颜色和长短之分。

女性服饰在颜色搭配上有雷波、美姑一带的黑红,冕宁、越西一带的灰白,昭觉一带的蓝黑,布托、普格一带的红黄主调系列;

缝制上有刺绣、盘花、贴花、补花、挑花、镶嵌、滚边、盘扣、缀银、留穗等工艺,方法手段不一而足。 

     彝族男女都外披“瓦拉”和“佳使”。“瓦拉”形似斗篷,用羊毛捻线手工织成,织纹有“阴单”、“斜纹”两种。

织幅宽约30厘米,每件一般13幅,颜色有蓝色、藏青、黑色和本色——灰色、白色。

圣乍地区的“瓦拉”将边缘镶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领子接青布,线绳收领,下边有30厘米长的绳穗。

不过,依诺地区的“瓦拉”就没有绳穗。“佳使”用羊毛擀成,薄如铜钱,每6厘米折一皱折。

“佳使”分单层和双层,单层30折左右,双层八九十折,上边以毛绳收为领,颜色有白色、蓝色、藏青、黑色,单层为常装,双层为盛装。 

     凉山彝族服饰打扮的伦常次序,自然而清晰:男孩四五岁开始在头顶前留一小块头发,称为“子尔”,俗称“天菩萨”,这是男性第一个头饰标志。

“天菩萨”不能被外人恶意触摸、戏弄。男童左耳耳垂穿孔,稍长即戴耳环。

成年男子则戴上下衬有红珊瑚珠的黄色大蜜蜡珠。男子大多头上缠青、蓝色棉布或皱纱头帕,头帕前偏左额裹一细锥状,称为“子帖”,俗称“英雄结”。

男女上衣都为右衽或对襟开,男子一般用浅蓝、深蓝、藏青色或白色棉布做上衣,衣领相连。

圣乍、依诺男子的上衣前襟、项背、袖口挑有各式花纹,下装以浅蓝、深蓝、藏青色为主。

男子裤脚的大小可以区分居住范围,如布托、普格、宁南、会理等所地地区,裤脚之小以致不能提到小腿肚,俗称“小裤脚”;

冕宁、喜德、和越西、昭觉、西昌的部分裤脚有两三尺,俗称“中裤脚”;

美姑、雷波和甘洛、昭觉的部分,裤脚周长有两米,被称为“大裤脚”。

男子上下装颜色搭配一般是上青下蓝,上白下蓝或上青下灰,所地地区男子上下装同料,以素色为主,只在领口、袖头、裤脚扎花。

所地男子服饰注重盘扣装饰,如上衣衣襟右侧、胸肩,以金属为盘扣,彩边扣攀长达10厘米,密度排列,硕大闪亮。 

彝族男子上身还斜挎一条“都他”,亦称“英雄带”。

“都他”用牛皮编织,上漆,镶缀象牙圆片,常挂匕首或佩戴长刀。

许多人还在胸前佩饰刺绣精美,装有麝香,外面以野猪牙或是白熊爪、虎爪装饰的香包,香包既可预防蛇虫叮咬,也是吉祥的护身符

彝族女性幼小蓄发,梳单辫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在头顶,辫尾缀红色棉线;未成年前两耳挂红绿小珠、小颗海贝。

这个年龄的小姑娘清纯可爱,无忧无虑,正是“可支布而而”(耳穿贝珠满眼晃)的时候。

到少女时举行“沙拉洛”,就是常说的“换童裙”仪式。这时,将少女的单辫梳成双辫并交叉盘在头帕上。

圣乍地区姑娘戴红里青面双层绣花头帕,俗称“瓦盖”;

依诺地区是将一、二米蓝布或青布折成数层顶于头上;

而所地地区的姑娘,将一条青色长布花线扎边折戴头上,其状如倒扣横船。

彝族年轻女性生小孩后,要将帕换帽,圣乍、依诺地区换成荷叶形帽,

所地地区则换成竹架青布圆帽,昭觉、金阳地区也有用黑布缠头的。

女性衣裳袖口和下摆有彩绣花饰,褂子右衽或对襟开,衣襟、项背彩绣花饰。

领子不连衣服而单设,多用红色或蓝色哔叽刺绣,戴领牌。

彝族女性着百褶裙,童裙红白两色,潦草简单;

姑娘以红、黄、绿、白色布料或丝绸搭配;老年青、蓝色为主。

根据布料宽窄和颜色的搭配,可以看出地区审美习惯。

不过,布拖一带的年轻姑娘更爱着“达红乍尼”羊毛裙。

羊毛裙厚实高雅,裙腰横间织就红、蓝、黑、白条纹,下摆青色;裙腰上部桶状窄长,中部百褶四散,释放成喇叭状,姑娘穿着行走时裙摆跳动,轻盈飘逸。

因红色特别抢眼,常让小伙子触景生情,动情而歌:“穿达红乍尼的姑娘走过土坎了……” 


银器:为彝族女人生辉 

 

 W020181028585549412780.jpg


     在凉山彝人的生活中 ,银器的使用仅次于漆器。

凡漆器有的种类,银器都有,如:餐具、酒器、马具等。

银器餐具、酒器造型与漆器餐具、酒器的造型大体相同,餐具中除小巧的银碗、银杯外,较大的银盘、银盆比较少见。

跟漆器中的酒器一样,银器中的酒器也较为丰富,纹饰也大致相同。

然而,彝族银器的表现象征还是在首饰方面。 

   彝族人说:“彝人饰头,藏人饰腰,汉人饰脚”, 彝族人把更多的银子用在了打扮自己。

银制首饰十分丰富,如头饰、项饰、胸饰、背饰、手饰,甚至还有脚饰,女人成为享受这些财富与荣耀的幸运儿。 

   彝语称头饰 “曲哦韦”。

女性以白银打制银珠,银珠如指头大小,有的大银珠上再粘结小银珠。

将银珠串连成串,搭配多串珊瑚红珠,过头顶从左向右绾结。

盛装打扮则戴凤冠,冠头黄金打造,其余银体,纹饰精美豪华。

凤冠下垂的银链饰有鱼、新月或球珠造型,银光闪闪的流苏恰好遮住女性的眼睛,若隐若现,使得更加神秘而美丽。 

   耳饰叫“呢子呢吾”。

彝族男性少用银饰,且只饰左耳,男童穿耳后戴银耳环。

成人后,戴上下饰有红珊瑚珠挂穗的黄色大蜜蜡珠,简单而醒目的配饰恰到好处,使彝族男子英俊而阳刚。

所地一带的男子挂一条银丝编成的四方体银链,银链长约三寸。

彝族女性两耳戴金、银耳环和琥珀耳牌,其中银耳环常见。

耳环如花篮状,篮体呈凸点纹饰,边缘凿孔垂银穗,穗头饰鱼、新月形银片,耳环配挂饰有细粒红珊瑚珠的琥珀耳牌。 

    项饰称“勒珠勒给”。彝族女性上衣不与领子连接,领子和银领牌形成单独的服饰部分。

领子以红哔叽呢作衬底,用小颗的银泡缀成几何形图案,领子前面用银领牌盘扣。

银领牌长方形,四周线条压边,纵向中线凸起一排丘状圆点,两边横道状镂空,打制圈点饰纹。

女性佩戴银领牌很出彩,它把女性的脸撑托得高扬,显得尊贵而高傲。 

   “曲波嘎”指胸饰背饰。

女性的胸饰、背饰纯银打造,造型纹饰大致相同,其中胸饰较为普遍。

一副胸饰长约二至三尺,重达五六斤,由扣环相连的六至八件独立饰件组成。

佩戴时,上件套在脖颈,正中有一半月形主体,其余左右对称下垂胸前腰际。

胸饰的每个饰件垂有筒穗、银铃,半月上的图案丰富,有太阳、月亮、星星、蛙蛇、等精美图案,有些饰件上对称再挂半月、飞鸟、长命锁。

胸饰工艺精细,图案形象突出、夸张、立体感强。 

手镯戒指彝语叫“洛古洛比”,有黄金的白银的,白银的最生活化,也最有代表性。

手镯一般两只,可一手戴一只,也可两只都戴在左手。

手镯为固定圆形,多中空,内圆平滑无饰纹,外圆呈鱼背形。

沿脊背中线有一圈珠顶圆锥体装饰,两侧镂空雕花或压制纹饰,有的在空心的手镯里放进银粒或细珠,晃动时“沙沙”作响。

戒指男女皆可配戴,但款式有别。男式指环圆形,向外有花蕾形戒座,中间镶嵌红绿宝石。

女式戒指长条菱形或椭圆形,如盾牌状,外沿压边,中间有凸点和镂空花纹,精致可爱。

戒指,男性戴左手无名指上,女性除拇指、食指外都可以戴。 

白银首饰光泽柔和,华而不俗,无论贵贱人人适应。

所以不仅是彝族人自己,也深受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女性同胞的喜爱。 



奴隶社会博物馆

 

 9700005b759b81d34f5.jpg


奴隶社会博物馆被称为奴隶社会“活化石”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展示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该馆背负泸山,面向邛海,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

其“凉山之鹰”雕塑、古虎、馆区、庭院、长廊因势布局,迂回有致,既有浓郁的彝族山寨风味,又兼具现代建筑特色。

馆区以民族历史、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和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的斗争等9个展厅,充分展现了奴隶制社会的风貌。

馆藏文物达3000余件,并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技术,已达到国内同类博物馆一流水平。

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与优美的湖光山色相辉映,融为一体,是文物观展和风光旅游有机结合的理想场所。

每年慕名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泸山三奇

 

 

泸山是四川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川南胜境”之称,古人以“半壁撑霄汉,宁城列画屏”誉之。

泸山海拔2317米,它东临碧波如镜的邛海,西濒蜿蜒秀丽的安宁河,北有历史古城西昌,南依巍巍耸立的螺髻山。

山上古树参天,松树尤其茂盛,古人曾有“松风水月”来描绘泸山邛海的风光,即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西昌的月。

一奇:三教共一山。

隋唐以来,儒、释、道并称三教。

由于各教教义、经典、偶像各异,而自成体系,各立门户,各地孔庙敬儒,武当、青城皆道,峨眉、五台信佛,三教互不相干、相涉、相交。

独在泸山,儒、释、道“三教”共存,僧道互敬,从无贬斥,儒、释、道三教共一山、并存并立的宗教奇观,堪称泸山一奇。

二奇:千年古柏。泸山上苍松翠柏,古木葱茏,冠盖如云,蔽日遮天。林中杂以奇花异草,虬葛莽藤,更觉清幽。蒙段祠前有一龙钟古柏,枝柯如铁,上腾青云,虬枝盘错,苍叶疏落,树围8.5米,经鉴定为汉代所植。晚清举人刘景松曾写有脍炙人口的《蒙段祠古柏歌》:“……柏乎!柏乎!大厦防倾须栋梁,万牛将尔贡玉堂!”汉代古柏为泸山一奇。

三奇:地震碑林。西昌地震碑林在光福寺内,是著名的全国四大碑林之一,收藏有全国罕见的地震碑碣108通,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物依据,该碑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地震碑林为泸山一奇。

 

观海湾特色小镇(天下第一缸)

 

 t01d26dd012e9c880ad.jpg


小镇背靠清幽的泸山,面临恬静的邛海,这里视野开阔,邛海美景尽收眼底,是一个适合人居和休闲、度假、旅游的风水宝地。小镇建筑颇有特色,白墙青瓦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翠竹绿树的环抱中,度假山庄与田园风光相辅相成。雄踞于此的“天下第一缸”,让你体验独特的放生文化。

 

青龙寺


 Cii_J1mVUtCIJnxIAAhJvLFmuckAAAFZgGg5HwACEnU126_w640_h480_c1_t0.jpg

 

青龙寺地下有大量泉水涌出,民间称之为“海眼”,相传与大海相通。据《西昌县志》记载,青龙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至清道光三十年为地震所毁,仅存寺门外两株黄桷树,虽历尽苍桑,至今依然浓荫蔽日,苍劲挺拔,引来众多的游客在树下品茗赏景。

关于青龙寺的传说很多,其中以“海浮石”最为出名。据传,该寺起源于一块浮于水中的奇石,一天,渔翁张网获得一块长1米,厚0.8米的奇石,石上遍布针眼,掂在手上很轻,放在水中可漂浮,乡人以为是龙王赐于的宝物,便建一座茅亭以水养护。每当城里的发蒙寺晨钟暮鼓之时,奇石在水中便随钟鼓声稽首浮沉。人们每逢干旱便向奇石祈雨,天上立即普降大雨,十分灵验。明朝万历年间有游方僧人来到这里,也称奇叫绝,便募化筹资将茅亭改建为青龙寺。

青龙寺观景休憩区的两大特色景观是明代榕树和青龙古寺。出青龙寺不一会儿便到小青河野趣营区,营区是您寻求绿野仙踪的理想之地。露营场以棕树、柳树为基调,间以川向桦、水杉榕树和花灌木等。游人置身其间,可临溪而鱼,可登山而健,让心灵得到洗涤。

 隔海相望,便是令人神往的新沙滩。沙滩浴场区,是中国内陆高原淡水湖泊创建的最大人工沙滩,沿弯曲的湖岸线成带状分布,湖水清澈,地势开阔,区内建有观景亭廊、茶室、餐厅、更衣室等服务设施,形成滨水活动中心,在丛林中布置有烧烤摊区和露营场地,是西昌冬春阳光之旅,夏秋避暑之行的最佳选择。

 

月亮湾

 

 CghzfVU4lJKAZxrTAAF1C3pLxEk412.jpg


月亮湾景点位于邛海北岸,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好似一弯梳月,故称为月亮湾,临海的8株黄桷树构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步入月亮湾,有一种缠绵、柔美、温情、清幽、灵秀、迷人之感,良辰、美景、赏心、悦目四者具佳。蝶形广场,花木繁茂,野芳幽香。儿童休闲区,充满了童真、童趣。音乐广场回荡起贝多芬的《月光》,或抒情、或怀古、或恋乡、或思亲、或寄意、或消愁,令人遐思。月光沐浴区有一种“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滨海步道可感受踏歌赏月的妙趣。渔人码头,可乘一叶扁舟,惊破湖心梦。月亮桥,有泸沟晓月的怀古情思。竹林区可体会“竹因临水情斯畅”无限妙趣。步入其中顿生“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之意境。

月亮湾还是候鸟栖息地,一片生机盎然的百鸟图将展现游人面前。

 

花卉博览园


  20180418064422_5192.jpg


花卉博览园位于西昌航天大道东端、民族文化生态园南端,占地270亩。由花卉生产展示中心,产品交易中心,青少年生产劳动体验基地,花卉、文化、生活展馆,“月夕花朝”主题花景,新树种展示苗圃,精品玫瑰园七个功能区构成。各功能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既展示花卉生产过程,又体现花卉产品的交易功能和游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是攀西最大的园艺产品交易市场和具有凉山特色的旅游购物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CgoOEFuHUKyASIsoAArs3iCtYQQ609.jpg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70年,距西昌市约65公里;距108国道、雅攀高速公路和漫水湾火车站约18公里;距青山机场约50公里。这里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984年11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名义对外开放; 于199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1年10月,被评为国家首批3A级旅游景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有两个发射工位,即:誉为“亚洲第一塔”的2号发射工位和为确保我国登月计划顺利实施而新建的新3号发射工位。

享有“功勋塔”之称的老3号发射工位已功成身退。老3号发射工位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揭开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序幕;于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国外商务卫星,第一次敲开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门,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三个第一。

截止目前(2019年3月),发射场已发射了129颗国内外不同型号的卫星,做到了连续成功发射“十七连胜”,创造了中国航天业的辉煌!

 

大通楼

 

 214859whp84hhi9mmvi7ep.jpg


位于西昌市老城区南门的大通门是明代建昌卫古城四大城门之一,是西昌古城通往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距今600多年,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998年至2000年,西昌市重建城楼,维修恢复城墙和箭垛,再现了瓮城风貌。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城楼高22米,重檐斗再,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楼中的诗词歌赋、楹联绘画,以及石刻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是西昌市一大历史文化景观。

 

安哈镇彝族民俗风情寨

 

安哈镇位于西昌市中心东南30公里,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幅员面积144平方公里。从境内最低处海拔1700米,到境内最高处海拔4182米,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年均日照2140小时,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安哈镇下辖四个村,16个村民小组,计846户,总人口为4027人,其中彝族占99.9%,安哈镇辖区因受地貌及气候的影响,气候呈垂直分布状态,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植被种类丰富,从山谷到山顶植被呈立体分布,从而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2001年5月螺髻山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风景区。

安哈镇大力发展融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彝家乐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使安哈镇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辖区内有已开发初具规模的螺髻山仙人洞旅游景点,年接待中外游客近2万人次,旅游业的逐步发展,第三产业开始逐渐起步,原生态彝寨风情旅游村会让你体验到斗羊、斗鸡、毕摩表演等浓郁的彝族风情。

 

神姿仙态——螺髻山

 

 19990470.jpg


螺髻山,逶迤百里,雄跨普格、西昌、德昌两县一市。由于其主峰和大多数景观集中在普格县境内,故历来被普格县视为掌上明珠,引以为豪。螺髻山,彝语为安哈波,意为五百里山峰或五指山峰,因主峰高耸,直插云端,又形似美女头上的螺髻而得名。它与邛海、泸山相连,构成了融黄山、华山、张家界、西湖、滇池之“野、奇、峻、幽、险、秀”等特色为一体,以地质、森林、湖泊为基调的我国不可多得的大型风景旅游区。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古人将螺髻山胜景归结为“十八顶、十二佛洞、二十五坪、三十二天池、七十二峰、一百单八景”。今又将螺髻胜景概括为“五绝”:

第一绝:冰川湖泊。当地人称“天池”,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螺髻山上,共有32个,面积最大的500多亩,沿主峰山脊东西两侧,在海拔3500—4000米之间,呈群状分布。湖泊的形状、水色各有奇妙之处,其中仅水色就有墨黑色、红色、金黄色等多种。

第二绝:古冰川刻槽。其中,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古冰川刻槽,位于海拔3750米的清水沟北壁,进口3.5米,深2米,长30多米,刻槽中冰川连续性冲刷的弧形擦痕十分清晰,其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世所罕见。

第三绝:角峰刃脊。由于古生代第四纪早期冰川强大的刨蚀作用,在主峰山脊东西两侧形成锐角耸立,山脊似刃,薄而锐利的角峰。

第四绝:杜鹃花海。螺髻山上的杜鹃花,有30多个品种,其中乳黄大叶杜鹃最为珍贵,为普格所独有,有“杜鹃皇后”之美称,取名为“普格黄杜鹃”。初春至盛夏,各类杜鹃从低山到高山渐次开放,竞相争艳,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有数万亩之多,把螺髻山妆扮成花的海洋。

第五绝:螺髻山温泉瀑布。温泉瀑布位于螺髻山东麓中段大槽河北岸,海拔1800米。悬崖峭壁之间涌出巨大流量的温泉,形成落差20多米,宽15米的天然瀑布,其水流量大于100升/秒,水温32℃,属重碳酸镁型矿泉水,无色、无味、无毒。是罕见的旅游景观。

此外,螺髻山还有62.3万亩原始森林,有珍奇植物180余科,200多种,有珍贵动物近400种,鸟类252种,是中国西部珍贵的“地质博物馆”、“植物王国”和动物资源的“基因库”。

 

彝海:见证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

 

 W020120816362084675422.jpg


彝海,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7公里的草坪山上,海拔2280米,原名鱼海子,以盛产细鳞鱼得名,当地彝语叫 “乌勒苏泊”。彝海属高山深水湖泊。海子成元宝形、南北向、面积233亩,平均水深9.8米,最深处15米,常年蓄水135.3万立方米。

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在彝海以北喇嘛房受彝族武装阻拦。红军通过向导用彝语喊话,彝族

头人小叶丹听了宣传后愿与红军谈判,并与刘伯承在彝海边以水代酒,歃血盟誓,结为兄弟,帮助红军顺

利通过彝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

彝海,景色迷人,凉爽幽静,从山顶远远望去,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熠熠生辉的蓝宝石。四周层峦围护,林木茂盛,披绿拥翠,郁郁葱葱,处处山花灿漫,湖水清碧如染,水畔绿草如茵,湖光山色,令人陶醉。游人来到这里,可以体味到“不似江南,胜似江南”、“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绝妙意境,结盟纪念碑、结盟纪念馆、结盟石、结盟取水处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

当你来到彝海,站在这气势恢弘的纪念碑下,追忆70多年前红军长征路上的那份壮美和艰辛,聆听着革命前辈们留给后人的谆谆教诲………大脑里便浮现出红军走向陕北走向延安的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壮美画卷

1995年彝海旅游景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交通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通知冕宁的“彝海结盟遗址”和县城“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冕宁红色旅游参观线被列为全国三十条精品旅游中的“昆明-会理-冕宁-西昌”旅游线。

 

灵山:感悟天下第一灵


 39526802_1413011074099_mthumb.jpg

 

灵山旅游景区位于冕宁城东17公里之灵山山麓,规划保护面积50平方公里,分为前山景区和后山景区两大部分。前山景区以灵山古刹、华山古松、生态古道和萦绕于林山雾海中的鼓乐钟声为特点,是宗教文化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后山景区的原始森林、叠岩飞瀑、淙淙清泉、奇峰异石、高山湖泊和万亩杜鹃林等自然生态景观相映成辉。

古刹灵山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开山祖师杨学信肉身百年不腐及“以善为上、永结灵光”的庙风而享誉川西南。祖师殿“七星抱月”建筑古朴厚重,宗教氛围浓厚,香烛昼夜不熄,每年农历七月庙会期间,更是香客、游人云集,盛况空前;殿前《杨祖师应化事迹》巨型浮雕、环寺水系、青石梯步和碑廊桥廊谐暗含佛意;大雄宝殿和四大天王殿庄严宏伟,殿内佛像金身造型逼真,颇具文化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群以灵山为背,药沟山为屏,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嵌于翠绿的锦缎之中,玲珑剔透,蔚为壮观。

灵山之巅冰川湖泊星罗棋布,形色各异。有水色如金、宛若金盆盛水、雍容华贵的红海;有水色如黛,恰如巨砚存墨的墨海;有相携相连,错落有致的连三海。这些灿若明星,美如珍珠的第四纪冰川湖泊,千百年来静静地躺在灵山怀中,映照着身边的奇峰、密林、繁花,吸引着天上的日月、星辰、云雾之精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神韵天成。

灵山景区是彝海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森林公园。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全面整治灵山景区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规划,抓质量,强管理,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天下灵山”旅游精品形象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灵山,灵水,灵人,灵气!

灵山旅游景区——五百罗汉修行之处,燃灯古佛飞升之地! 灵山旅游景区——一个实现你美好愿望的地方 。

 

最后的母系“王国”---泸沽湖

 

 5a6af70bc821f.jpg


自然景观

(1)草海景点(含10平方公里的草海,草海大结构长桥、喇嘛寺、海门桥一带);划猪槽船出没于芦苇水草丛中;捕鱼捞虾;观赏珍禽鸟;漫步草海桥(又名走婚桥)与摩梭路人攀谈摩梭风俗;到喇嘛寺祈福;访问末代土司王妃肖淑明,听她讲述一生传奇经历;深入草海中心的“情人屋”,静静地回忆自己的美好时光……

(2)洛凹景点(含洛凹一带的亮海湖面、湖湾、半岛、山林及博瓦“王妃岛”一带):这里有最清澈的湖湾;深水位湖面;野花烂漫的山林、奇石;更有“王妃岛”上土司别墅的遗址;又是草海与亮海的交接处。可骑马,可划船,可步行。是泸沽湖最美的湖滨之一。纵情山水,陶然忘归。

(3)鸟觉(赵家湾)景点(含鸟觉一带的湖面、湖湾、山林及小草海):这里是观赏格姆女神山和后龙半岛全景的最佳地点;鸟觉湖湾浅水滩中尽是纹如画的“女儿石”,可任意采集拾取;湖上荡舟,聆听高亢绵长的摩梭山歌;小草海水畔看水鸟出没、飞翔。

(4)凹夸景点(含凹夸一带的亮海湖面、湖湾和山林):这里水面开阔,女神山迎面而立;湖畔石山突兀,林木葱笼;湖湾有长达两公里的情人滩,细沙如纹,杨柳依依;无论是沙滩上跑马,湖上荡舟,石山攀登,自别有意趣。

(5)达祖景点(含达祖纳西村一带的湖面,湖湾,安娜俄岛和栎树、柏香山林):这里的湖畔人家如诗如画;安娜俄岛宛如海市蜃楼;穿越幽香的山林,沿山脊曲折的山径可至巍峨的女神山探奇览胜,俯瞰泸沽湖全景。

泸沽湖后龙半岛景区和女神山景区,山高坡陡,游程时间较长。

 人文风情

 沿湖的摩梭村落,都是自然状态的人文景区,原汁原味,未经雕琢,古风淳厚。摩梭人好客重情,在任何一家小住,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多舍、博树、洛凹、凹夸、舍夸、阿六等村落,至今犹有半数左右的母系家庭。此外,达祖村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区,纳西族悠久独特的风情保为完整,值得认识和体验。

沿景区的村落,近年来兴起不少旅游专业户,在全方位展示摩梭风情方面,颇有建树。

另外,作为母系氏族的公墓,多舍村的公墓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规模。摩梭人的氏族公墓特色显著,生者对死者的关爱在每个墓地都表现得令人感动,其表达方式也别具一格,值得凭吊和深思。

被誉为“天下第一长木桥”的草海桥(又称“走婚桥”);被称为“王妃岛”的博瓦岛,都值得一游。

访问母系家庭,参加甲搓体篝火晚会,游湖转山时与摩梭姑娘小伙子对歌,都是令人终生难忘的好节日,值得参与,值得体验。

 

雷波马湖


 Cii-tFp6rZWIYRqoAAcvnkL6TdIAADMhADT-S8ABy-2426_w640_h480_c1_t0.jpg

 

国家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马湖位于雷波县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马湖东西宽1.5公里,最宽处2.5公里,南北长6.6公里,面积7.33平方公里,最深处134米,平均水深66米,蓄水4.81亿立方米,是全国第三大高山深水湖泊,被誉为川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马湖周围景观主要有:金龟戏水、兰蛇撵龟、母猪卧岩、鹅公飞渡、宝马投湖、大湾如月、坳口峰回、五马归槽、天门雄阵、龙湖雄关等十景奇观。湖东面有龙湖溶洞、金海山卧佛;湖北面有诸葛亮南征故道、金沙江大峡谷;湖南面有诸葛亮点将台、万亩茶园;湖西南有西部沟杜鹃花海、珙桐、万亩邛竹林等,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最南端。

马湖遗存有众多三国遗迹如:古战场、龙湖雄关、孟获故巢、孟获殿等,还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大陷槽、苏家坡、彝族向天古墓、倒马坎、僰人悬棺、诸葛荡等。

 

西昌古城


建昌城四墙为砖石建造,以条石垫底再砌以青砖,城墙最高处达30米;城墙开有四门,北为建平,南为大通,东为安定,西为宁远,且南北、东西相互对称。除宁远门早年被毁外,其余三门尚存。城内街道依然保持明代布局,以四牌楼为中心,有北街、南街、仓街、府街向四方辐射,另有顺城街、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涌泉街,各街之间又有20余条小巷相连,使各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布局。 

    修复后的大通楼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城门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城楼建筑面积588平方米,城楼由正厅、耳房、楼厅、檐廊、阳台等部分组成,红墙绿瓦、斗拱飞檐,气势恢宏;石刻、木雕、彩绘、匾额、对联都有较高的艺术品味。每逢节假日夜晚,彩灯映城楼,与仿古一条街遥相呼应,为西昌市夜景之一。 


       礼州古韵


   作为西昌北大门的礼州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规模小了一些,但礼州仍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四四方方的小城。东南西北四大城门,东为迎晖门、南为启文门、西为宝城门、北为迎恩门,四门对峙,十字街道贯串城中,更有巷陌相互连接。最妙的是小城东部列着一条千米街,恰似左右两翅,活脱脱把个小城装点成了一顶“乌纱帽”,小城南北的两条护城河,恰似分坠“帽子”两侧的飘带;南北街衔接处一座钟鼓楼,恰似一绺插在帽后的红缨。 

   礼州古城,建于明代,此城是明、清时期新文化起源的标志。城池占地约1平方公里,初建系沙土夯筑,清乾隆时期重以砖石修葺,城池方正,墙高6-7米,墙厚8-12米,城垛子600余个,城镇内外有七街八巷。 

    礼州古建筑群较多,展现出我国古代民族艺术特色和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美。1995年1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礼州镇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礼州市肆井然,商贾云集,因此南北风情、东西习俗兼而有之,特别是厨艺,可以说是味俱京、川、广、鲁、扬、海等六大菜系,色呈汉满蒙回彝五族风度。特别是小吃,那更是有许多独到的品种,什么王凉粉、郑醪糟、严糍粑、陈汤圆、周豆腐脑,赵洪的酸汤面,陈朝相的豆花饭等等,都别有一番风味。在礼州玩吃之余,还可带上一些土特产品,把细如银丝的手工挂面、香气扑鼻的太和豆豉带回去,与家人朋友共享。

 

    海棠香国 


    海棠是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古代第一关隘,彝语称“嘎达铺”,唐《蛮书》称“达士驿”。明代时,因都司署后园中有株巨大而奇艳的海棠花树,称此地为“海棠香国”,镇名由此而得。 

史书上说,海棠镇是汉代阑县的所在地,现在残余的城门城墙,是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海棠“扼三十六沟脉之汇”,其侧高地上尚有一大片古屯兵地,是明代镇西千户所旧址。 

    这里地势偏僻,文物古迹众多,年代久远的碑刻、清花瓷器、古钱币随时可见;而且汉道和唐道交替,民风奇特,是寻幽揽胜的好去处。 

   乘车由甘洛县城出发,向西北约35公里便到了古镇海棠。小镇古香古色,古老的城堡大门,高大的全木制铺面驿站房,赶场的人群,石板路上偶尔走过驮着货物的骡马,使人想像得出丝路时代小镇的热闹繁忙。 

    海棠古镇现只有北城门还保存完整,斑驳的城墙青砖上依稀可见 “道光十八年”的字样。海棠的街道成“丁”字形,房屋建筑多是木架土墙围房,木柱很粗,门窗多有各式雕镂,街区基本被古城墙所围,内有多处庙宇。据说解放前镇上曾达到3000多人,西门外还有一条近1公里长的街道,马店、旅店有30多家,颇为繁荣。 


     德昌栈道上


    从西昌南行64公里,就是德昌县城。一路行进在狭长的河谷丘陵地带,左右都是高山。沿安宁河,成昆铁路、川滇国道公路平行向前。两边田野阡陌、村落棋布,以体形高大、健壮出名的德昌水牛,迈着缓慢稳重的步子,不时出现在田间和道边的古树下,与落日余辉构成一幅祥和的田园景色。 

    德昌县城又名凤凰城,有凤凰塔矗立在城北。建于明末清初,高24米,六角正檐的钟鼓楼耸立在古老的街道上,给小城平添几分古色。鼓楼门洞匾额上,一边写着“北达京畿”,一边写着“南通蒙诏”,说明这里是南北往来的咽喉,西南丝路必经的通道。 

   在公路边不远的一个村庄边,我看到几座大石头堆,县文管所的先生告诉我,这是古墓。在安宁河、茨达河流域,这样的大石墓保存有20多座,造型很是奇怪,墓槽四周用大石嵌砌,宽1米至1.5米,长3米至4米,墓槽上面平铺5至8块巨石,每块重5吨以上。据考证,为战国到两汉时期濮族墓冢。至于为什么建造如此宏大,又采用巨石封顶的形式,至今还是个谜。 

   德昌是凉山州内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至今仍保留浓郁的民族风习,尤其以各家族小图腾为姓氏的古俗,为民俗学家所珍视。这里的傈僳族有4000余人,聚居在金沙、南山相邻的两个乡,而金沙正当南丝路干道所经之地。他们虽居于干道两侧的安宁河畔,但保持民俗较好的村寨仍在深山,需要徒步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海拔3000米的村寨。 


         会理古城 


     在南丝路上的古城中,会理是古城面貌保存最完整中的一个。城墙城门犹存,一座重新油漆过的鼓楼坐落城中心,4个门洞通向四面八方。城中石板铺路,店铺林立,招幌飘飞,一派古城风貌。据载,清代县城内有云南、贵州、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十大会馆。民谚有“会理有七十二场,场场七十二行”之说。会理的特产丰富,当时的大宗土特产品有白蜡、黄蜡、土靛、食糖、牛羊皮等50多种。 

    会理钟鼓楼位于旧城闹市中心,是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会处。初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乾隆年间两次进行过改修和补修,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由会理人马见田主持建成。全楼共三层二十柱落地,五星抱月亭顶,八分水。楼高15米,基座22米,另加宝顶3米。其东、西、南、北四方匾额分别为“紫气东来”、“长庚西映”、“彩焕南天”、“光分北级”。县城大量的明清建筑、寺庙、四合院的民居,和城南白塔山的文塔一起,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 

    会理的气候和饮食都和云南有比较相近的地方。这里到处可见会理饵块的招牌,这饵软软的松松的,有淡淡的清甜味。饵块是把米打成浆后经过一些工序做成的。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凉山州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蜀ICP备20210037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