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家庭的新成员!
发布时间:2019-05-27 11:06:03 浏览次数:loading......


会理县---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cdf8e8ac5f06.jpg

会理彝族长号队(李伟摄)


四川省会理县,因其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完整清晰的古城脉络、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评审,国务院于2011年11月2日正式将会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会理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绽新辉,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助力下,在会理县“保护好一个古城,建设好一个新城”的施政方略下,素有“川滇锁钥”美誉的会理,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会理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


5cdf8f591ad3f.jpg


  风光篇:美丽会理宜居历史沿袭千年


  会理县,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22年的设县历史。会理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西南地区商旅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会理地处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属半湿润气候区,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最不缺少的就是阳光,年平均日照2398小时,年平均气温15.1℃,气候宜人,素有“小春城”、“攀西明珠”、“川南明珠”之美誉。高达52.1%的森林覆盖率,将会理造就成为天然的氧吧,非常适合养生。会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誉。由于独特的气候和丰饶的物产,会理非常适合居住,在房地产业空前火爆的今天,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会理人在外购房置业的比例小之又小。

记者在会理采访时,沿着千年来从未改变河道的护城河一路前行,随处都可遇见沐浴着灿烂阳光载歌载舞的会理人,濯缨桥、东门桥、九洞桥、滨河柳堤、石榴文化广场……处处都是会理百姓享受安逸生活的乐活之地。膝下孙女外孙奔跑嬉闹,手里的风筝乘风越飞越高,56岁的退休职工张映林偶遇记者时,正在滨河公园享受着天伦之乐。“这几年会理发展真的很快”,他由衷地说道,工作时出差去了不少地方,发现都比不过会理的气候,“在会理住过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里的。”

  足够吸引人的远不止气候,由于会理浓厚的人文环境、厚重的历史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座光鲜在灿烂阳光下的古城,正日益吸引着众多川内外游客的目光,“到会理懒游”已成为不少朋友出行的上选。


5cdf906d3516f.jpg

会理兰草(李伟摄)



历史篇:古城会理延续历史传奇的所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委员会在对会理进行评审时,对会理评价极高。委员会成员、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曾说:“会理古城脉络很完整,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未受到一点伤害,堪称奇迹。真得感谢上天赐会理这一块宝地。”

  被专家称为奇迹的会理古城,依玉墟山余脉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一艘航船,故会理县城又被文人雅士们称为“船城”。船一样的城郭里,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壮观古城,与座座外型靓丽的现代化建筑相互依偎,讲述着一个有关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发展的传奇。

  会理古城中心与众不同,不是现代化的街道和林立的商厦,而是别具风情的老城,标志性建筑就是钟鼓楼和北城门。钟鼓楼又名凌霄楼,位于老城的中心,在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是会理古城最富代表性的建筑。在鼓楼北面与鼓楼遥相呼应的是北门城楼,会理人俗称城鼓楼。城鼓楼建于明初,当时的古城山环水绕,四门井然,风水颇佳,后几经战火,现仅存这一门了。门上有楼,是重檐硬山式顶,木质镂花,彩漆门窗,两面有匾。城楼连接着一段古城墙,现在城墙上长满了青苔和草,满含古韵。


20180301053642299.jpg


踏上城楼,仿佛进入历史隧道,你完全可以倚在古城墙垛口,欣赏古色古香的老城,和着鼓楼艺术团美妙的音乐,让你暂时抛弃世间的功名,任思想的灵光在时光隧道中流淌,体味休闲的古韵。在百年老茶屋里点上一壶茶,坐在古旧的条凳上,望着窗外几百年前的老城砖和楼下往来穿梭的人流,听听周围的茶客讲讲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现代生活的种种压力将与你不相干,仿若与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隔绝,隔出了千百年的沉静,这是一种既超脱世俗又融入世俗的休闲况味。

  以鼓楼为界有东、西、南、北四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大街保存着完整的古城格局且数百年未变。会理古城南北长1776米,东西宽920米,故有“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的说法。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街道”的会理古城南北大街,街宽7米,街上的店铺,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青瓦屋面,木楼上有镂空雕花木窗,瓦楞上还有垂吊的百草和青苔,色调古朴统一的店面上还悬挂着本县书法家书写的匾额,引人驻足。

  会理古城有4街、3关、23巷,和大街相比,小巷同样别有韵味。在会理众多的巷子中,最具特色的是位于北关西侧、马帮商旅聚居的西成巷,长约400余米,宽3米。巷内房屋多为清代建筑,巷口有“西城”门廊,路面为石板铺砌,西城马店、蔡家马店、廖家马店、庆丰号马店4处,至今保存完好。巷口还有清光绪十一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古已有之。

  离北门城楼不远的科甲巷,因科举人家居住而得名(据统计会理全县明清以来曾考中贡生、举人、进士以上达390人之多)。巷内至今保存有许多完整的明清传统民居院落,其中尤以胡家大院、吴家大院等院落最有建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这些街道和巷子中,有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17万平方米,其中结构良好、特征鲜明、具有保存价值的建筑约占80%以上,百年古树千年古井点缀其间,纵然相隔悠远时光,浓浓的市井氛围依然随处可见。


  

485230018.jpg


保护篇:在保护中建设会理历史翻开新篇章


  绝不为单纯发展旅游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绝不为单纯保护而忽略民生“造空城”,绝不搞形而上劳民伤财的大拆大建。在城市建设与古迹保护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启动之初,会理县相关部门便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上述原则。

  会理县城乡规划和住房保障局局长邓德基介绍,1995年,会理县便首次编制了《会理县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005年,在修编会理县总体规划中,又编制了会理县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专章内容;2006年,专门组织编制了《会理县名城保护规划》的专项规划;2008年,新修订完善的《会理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四川省审查批准,正式施行。

  不断增加的会理古城保护力度,令灵秀古城的千年古韵在现代依旧氤氲动人,那一份古朴,依然原汁原味。人气、财气、商气,自古便是会理古城的特点,将古城住户悉数迁出固然看似“稳妥”,但古建筑的活力已然失去,为避免走国内其他地方盲目“造空城”的老路,会理将古城保护工作细致到了脑外科手术般的精密程度。“我们针对每一栋古建筑制定修复、加固方案,很多时候都是几套方案图纸同时出,优中选优。”邓德基介绍,会理同时广发英雄帖,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的古建筑保护院系为会理的古城保护特别是古民居保护献计献策,目的只有一个:让急需修缮的古建筑得到最安全的维护,延长古建筑生命力。

  在会理古城,古建筑都被挂牌建档,水电管网、消防设施等基础配套有序完善,这极大改善了古城居住环境,在古城建设进程中,民生也得到了悉心照料。

  会理县旅游局民俗专家任重介绍,绝非向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索取,不为了单纯发展旅游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县富于理性思考的古城保护方略,近年来效果显著,会理旅游同样得到了极大推动。“每年慕名而来游览古城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古城浓厚的生活氛围很受游客喜爱。下一步我们准备对古城业态进行引导性开发,扶持特色旅游产品专卖店,让各地游客在游览古城的同时就能买到金沙砚、绿陶、兰草这‘会理三宝’。”再加上会理近年来有意识地发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丰富了古城历史文化的内容,游客到会理绝对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


u=663247469,700031441&fm=175&app=25&f=JPEG.jpg


  如今的会理县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既有极富川滇文化特色的古城区,又有极具现代特色的新城区,既是一座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更是一座温馨之城、快乐之城、幸福之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超强活力。

  会理,千年古城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凉山州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蜀ICP备20210037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