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为目标 特色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1-05-24 15:06:09 浏览次数:loading......

理论研究

以自信为目标 特色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吴云飞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纵观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

当前,我们进入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的同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作出具体阐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充分体现了坚持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辩证统一、有机衔接。勾绘出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力重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所强调指出的那样,“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讲话,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吹响了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冲锋号。

    二、坚定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基础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力重千钧。

  一是要文化研究自信。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认知和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真自知、真自信。理论研究者要洞察世情国情,把握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文化从业者要站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论研究,回应历史性变革,顺势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领域创新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理论体系,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迎头赶上,推动创新引领。其次,文化研究的真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特别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谱系。

二是要文化教育自信。文化水平和自信的提高,有赖于人的文化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高。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文化教育自信的最佳机遇期。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计划,职业教育与中西部大学建设计划得到分类指导和大力支持,高中阶段教育正在普及推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加大,整个教育结构和层次不断完善,为广大文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自信的外在支撑。

三是要文化宣传自信。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社会,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需要文化宣传战线及文化宣传工作者树立起文化宣传自信。首先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自信。特别是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领宣传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走进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其二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宣传的自信。要坚持正确导向,推动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凝聚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向心力。其三要有在加强和完善中提升文化宣传自信。文化宣传自信不是喊口号形成的,它是在创新文化宣传的工作中干出来的,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文化宣传手段、平台、内容、人才、机制等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中,要充分发挥基层的基层平台,要在创新完善中提升文化宣传效果,在效果中彰显文化宣传自信。


三、着力特色文化,压实自信基础。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新文化传统,在今天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继续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文化品质。这些已成为我们今天文化研究的丰富内容,支撑着文化研究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和政治结构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复杂的文化体系,其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沉淀了厚重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意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的人际交往法则,“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交往准则等,都深刻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优秀精神及基因,既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力,又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其中与现代价值理念相融、相通、相契合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并创造性地进行现代化转化,赋予其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开放的文化系统,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既放眼世界,又展望未来,对其思想内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实现创新性发展。“两创”方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生命力、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的重要路径。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要抓牢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基础和着力点。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着力提出立足中国立场、具有中国智慧、反映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民族特色、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文化强国建设才会站稳立场。

同时,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还要以科学态度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我们始终要以开放、包容、融合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包容性强的文化,它具有十分强的开放性,它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使之保持了自身文化与文化发展的同步性与先进性。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国民文化意识和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凉山州龙塘水库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凉山州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蜀ICP备2021003728号-1